重度自闭症孩子被7次劝退后,父亲只身带孩子回农村干预,最后重新返回普小
以下内容,来自于由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微电影《大海小雨》,影片由何晟铭(自闭症男孩父亲大海)主演,“幻乐”导演东熠执导。一帧帧,一幕幕,呈现着“自闭症”为家庭所带来的毁灭性打击,以及社会融合的艰难处境。
“除了我们,没人会接受小雨的。”
小雨收到了学校的劝退通知,她妈妈多年积压的负面情绪在这一刻轰然爆发!她崩溃了,无助了,她不想委屈求全,也不想再被拒绝。于是,她留下了遗书,带着孩子来到了河边,决定瞒着丈夫,与孩子一起投河自杀。
最彻底的无望不是死亡,而是失去了信任任何人的力量。社会的不接纳,令小雨妈妈仿佛置身于火海。
去医院抽血时,由于孩子的尖叫,大海硬着头皮解释。但这个道歉并没有换来理解,反而换来了讽刺:“什么自闭症啊,你们别找借口了,就是没教好吧!”这样的字眼,如刮骨钢刀,字字诛心。
“我们学校没有特教老师,这孩子我们教不了。”小雨妈妈与大海好不容易给孩子找到了学校,但上课举手老师没点他、同学的不小心触碰……这些细枝末节的琐碎,一不小心便会引发小雨产生应激情绪。
他会在教室内歇斯底里地大喊大闹,谁也拦不住。同学们很怕他,家长们频繁投诉!最终,学校撑不住了,校长主动找大海谈话,大海无可奈何,只能领着孩子回家。“我是一名教师,我教过无数学生,事到如今,我却不能给自己的孩子安排一张课桌。”大海无奈说道。
No.1新生命的诞生意味着什么?
它意味着人生历程的起点,也意味着造就新生命的夫妻承担起了做父母的责任。
小时候的小雨嘻嘻哈哈特别爱笑,他总会被大人们亲切地称之为“小机灵鬼”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小雨开始出现了许多反常行为。比如:当大海教小雨叫“爸爸”时,小雨永远都是重复大海说的话“叫爸爸”。那年,他并不具备运用语言的能力,更别提与人沟通交流了。
当其他孩子都在打球、玩小汽车时,他喜欢的却是不停地拍打旋转的皮球、玩弄开关、重复摆弄电话机等。小雨摔倒了会傻笑,摔疼了也不哭,“疼痛”这件事仿佛与他分道扬镳。外出时,他经常会无故尖叫、拍打,引得旁人纷纷侧目,令妈妈小丽十分难堪。
久而久之,他成了别人口中的“怪小孩儿”、“傻孩子”。好不容易熬到了学龄期,又因为扰乱课堂秩序遭到了劝退。小雨妈妈被学校老师约谈:“他举手我没叫他,他就大声尖叫,还把书全都推到地上,这课该怎么上?”
同样产生抗议的,还有同班的家长们。他们也不止一次地向老师进行投诉,因为小雨经常突然失控地大声尖叫、重复做一件事,导致孩子们都很怕他,不敢靠近他。
小雨第7次被劝退了。过去的每一次,小丽都会向老师苦苦诉求,她向老师保证自己一定能够教好小雨,乞求再多给一次机会。但这一次,她沉默了。她知道,不管自己怎么努力,都无法改变这一局面。压抑了数年,她对小雨彻底失望,也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感到绝望。
她撑不住了!于是,便有了开头她带着小雨投河自杀的一幕。
No.2不认输,便是希望
“自闭症病因不明、无药可治”,这对一个家庭来说宛如一个晴天霹雳,切断了他们最后的救命稻草,压抑了多年的委屈、痛苦和不甘心如猛兽般涌上心头。逃避终究无法解决问题,反复斟酌下,大海决定辞去教师的工作,回到乡下自己教小雨。
然而,环境的改变并没能消除小雨所遭遇的排挤和误会。在乡下,人们没办法理解“自闭症”,在他们眼里,不会说话、不与人交际、时常不受控制尖叫的小雨就是“傻子”、“智障”。
他成为了街坊邻居议论的焦点,更成为同龄人取笑的对象。当隔壁的叔叔在教小朋友写作业,问到“十五乘以五等于多少”时,小朋友久久答不上来,而一旁独自玩耍的小雨听到后立刻回答道“75”。可隔壁叔叔听到小雨的回答,并不是夸他聪慧,而是满嘴的嘲讽:“你还不如隔壁那傻子”。大海和奶奶在天台休息,听见邻居在边上议论:“他们家的儿子这么能干,怎么生出这么一个傻子?”大海当然是听见了,每一句话、每一个字都深深烙在他心口。尽管愤怒,但无力辩驳。奶奶见状,不与邻居争论,只浇下一盆冷水回应了她们的闲言碎语,然后扭头安慰大海说:“邻居们有什么闲话就让他们说去。”
小雨无疑是聪明的,虽然表达能力弱些,但是也有许多超越同龄人的优点。比如:他能够轻松流利地背诵许多唐诗,也能很快地通过心算讲出答案。
大海坚信,他是如此特别的一个孩子,自己通过早期的干预,一定能够改变他。他从未放弃,所以也没停止过家庭干预。他利用生活的点滴去干预小雨,就连夏天最常见的西瓜,也能变成训练语言的好教具。
大海与小雨坐在庭院里乘凉,大海举起一块西瓜问小雨:“你吃,还是我吃?”起初,小雨并没有任何反应,只是静静地看着大海。但是大海依旧耐心地用语言加动作辅助小雨进行表达,直到第三次,小雨磕磕绊绊地做出想要的选择——“我吃”。
简单两个字的回答,对大海和小雨来说,却付出了万般的努力。要知道,在此之前,小雨连最简单的对话能力都不具备。而这,也更坚定了大海持续康复训练的信念。
然而,生活如果能永远如我们期待那般发展,也许就不会有“遗憾”一词了。
还未等到小雨回归校园,命运再次给了大海一记暴击:大海带着小雨外出玩耍,在家等候他们归来的奶奶突发心梗晕倒在雨里,但因为抢救不及时而去世。见到倒地不起的母亲,大海无力地跪在雨中,悔恨自己照顾不周,也痛恨命运的不公。而小雨似乎并未察觉到此刻发生了什么,依旧沉浸在刚刚的快乐中。大海的哀嚎夹杂着小雨天真的笑声,这一场面何等心酸,却又何等的无可奈何。
“小雨在葬礼现场哈哈大笑该怎么办?要不,他别去了?”小丽担心小雨会在葬礼上做出不合时宜的行为,建议大海把孩子放在家里。但大海坚持小雨应该去:“不管怎么样,小雨始终是我们最爱的孩子,是奶奶最疼爱的孙子,妈肯定是希望小雨在的。”
葬礼如期举行,奶奶的葬礼是一个悲伤和严肃的场合。但当所有人默哀时,小雨依旧不停的笑,显得格格不入、也尤为刺眼。但仔细观察,小雨虽然是笑着的,眼中却闪着泪花。
小雨真的无法体会他人的情感吗?并不是的。因为舍不得奶奶,他一直流泪。只是因为病症的关系,小雨现有的情绪表达能力很弱,并不懂得如何表达出自己的悲伤。庆幸的是,小雨此时已经有了感知情感的能力,这意味着他融入社会、融入集体的能力有了质的提升,这何尝不是新希望的萌生?
自此,在这个自闭症家庭中不再只有泪水,因为他们看到了希望。虽然小雨的一些行为会让他们感到难堪、尴尬,但是小雨每一次不合时宜的笑都是在向我们传达如何去爱、如何去表达自己。就像大海说的:“一开始是我们在教他,其实也是他在教我们,去笑着面对一切。就像他一次次的不合常理、不被理解的笑,只是为了教会我们、教会所有人,去笑着面对一切。”
大海辞职以后,很多家长打电话给学校,称不愿意失去一个这么优秀的老师。经过家长们的争取,校方郑重决定,让大海和小雨重新回归学校,并开设融合班,让小雨接受平等教育。
小雨的故事,只是万千自闭症家庭的一隅。他无疑是幸运的那一个,有一位坚定不移的父亲,遇到了一群愿意接纳的家长,找到了愿意尝试融合的环境。
No.3不同,并不代表是“异类”
影片中有一个令人难忘的片段,大海看着鱼缸里的鱼问奶奶:“为什么这条鱼缺了一块?”奶奶说:“都是生命,谁说他们必须长一个样。”
是啊,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。世间万物,并不需要统一的标准。不同,并不代表是“异类”。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、都是独一无二的。我们总擅长对他人的优点加以赞美,却常常忘了也要对他们的不足加以包容。特殊的孩子不可怕,而拒绝去认识和接纳、用言语攻击他们的人才可怕。
零片酬出演“大海”一角的何晟铭说:“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通过影片对自闭症儿童消除偏见、深入了解,对融合教育有所了解,关爱、包容、接受自闭症儿童及家庭,让孩子们能够快乐成长、融入社会。”
这部微电影令社会公众更多地关注和了解自闭症患者群体,并呼吁倡导大家关爱自闭症患者及其家庭,为他们能融入社会营造良好的环境。这也是影片的最大意义——通过了解才能更好的理解、更好的包容。如果人们都愿意去聆听、包容和理解,自闭症儿童的天空将不再是灰色。